艾文化由來已久,早在《詩經》時代,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。有關艾的由來,還有一段傳說。相傳,武王身邊有一位名醫叫蕭艾,有一天,他瀉痢多日后臥倒于軍帳中,為了醫治病情危急的將士,他帶病出診,卻不小心被驅蚊的野草火堆絆了一跤,被火燒傷。但當他給將士診治時,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病痛**了,而身上卻多了好幾處傷痕。于是他突發奇想,用無名野草點火燒灼病患身體的相應位置,凡是被燒灼過的將士病情都好轉了,武王大贊蕭艾,蕭艾不敢居功,答日:“此乃野草之功。”武王宣告全軍:“野草本無名,從今以蕭艾、艾蒿之名名之。”由于艾的功用較大,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,如尊稱老者為“艾”,形容年輕美貌女性為“少艾”,《詩經》稱保養為“保艾”,《史記》把太平無事也寫作“艾安”等,可見古人對艾的厚愛。
艾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藥,但是在中國文化的元素中卻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內涵。人們不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滿和平安,又運用其為自己解除病痛,同時又以艾的溫馨,讓人們賞心悅目地細細品嘗著它的滋味。
傳說艾有驅毒辟邪的作用,古代常用它來**,特別是在端午節,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扎好的艾草,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。農歷五月俗稱“毒月”,農歷五月五日為“陽極之日”又叫“天中節”。陽氣極盛必然會產生“熱毒”之類的“邪氣”,就會擾亂家宅的平安和諧,不利于身體健康。這時人們就要采集艾,用艾來驅毒辟邪。據晉代《風土志》記載,每逢端午節這一天,人們就把艾草扎**形,或編織成虎形,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,端午掛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貼上去,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稱為“艾虎”。婦女們則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把“艾虎”別在發際,男人則將“艾虎”佩戴在胸前或掛在腰間,小孩則用五彩線條綁在手臂上,被稱為“長命縷”,有“令人不病”的作用。在這一天,人們還把采摘的艾葉和糯米一起制成“蒿子糍粑”,寓意食后可“攘病保安康”。南朝學者宗懔在《荊楚歲時記》中記載,五月初五“雞未鳴時,采艾似人形者,攬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驗。是日采艾為人形,懸于戶上,以攘毒氣”。
此外,人們還經常把艾草、菖蒲、雄黃、檀香等裝在小布袋內做成香囊用五彩線系著,掛在身上,以得健康。民間認為艾草還有招百福的作用,有些地方在端午節貼“午時聯”,曾這樣寫道: “手執艾旗招百福,門懸蒲劍斬千邪。”寄托著人們向往幸福生活,痛恨**污吏的美好愿望。
在艾條選擇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哪些問題,這些知識你要知道
艾絨的質量由艾絨的純度所決定
如何區分艾條,艾絨的好壞?
跟著普諾瓦一起看看艾草的故事
艾草的文化
艾草的基本形態特征
掃一掃關注我們